主 页 培训教材全文-乙  
 
                                        第十二课 怎样作教会儿童事工 

一、本课目标。
本课内容不是供作儿童主日学教材,也没有关于怎样编写教材的教导;只是从圣经的教导和事例,指出教会儿童事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作这一事工时当注意的真理原则要求。希望教会同工和信徒,对这一事工都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预习部分。
1、思考题。
(1)你是怎样带领自己儿女或幼年的弟妹到主面前来的?
(2)我们有把儿童事工当作教会的重要独立事工来作吗?还是只把它看作是为管好小孩,
免得大人聚会受影响?
2、预习经文。背诵 传 12:1-8

三、讲课部分。
1、耶稣为儿童特别祝福。
2、应当重视儿童事工。
3、儿童和神有直接的关系。
4、儿童时代是接受真理教导的最好时机。
5、圣经中儿童的属灵榜样。
6、儿童事工的内容。
7、儿童事工的方法。

四、讨论部分。
1、你们教会的儿童事工开展得怎样?在教材上主要是依赖外来支援还是自力更生?事工能得到教会负责同工的全力支持吗?哪些方面尚有可以改进的余地?
2、谈谈你对作儿童事工的心得与体会?


                     讲课全文 

一、耶稣为儿童特别祝福。可10:13-16
每当我们讲到教会的儿童事工,指出这一事工的重要,几乎都会引用这一事例。耶稣不但明确向门徒指出“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而且对门徒的阻止行为感到非常恼怒。(原文包含十分强烈的感情)在四福音中,记载耶稣如此恼怒的,就只有这一次;可见耶稣对儿童事工的重视。

1、重视---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带孩子的大人也因此来到主面前。
门徒阻止小孩子前来,是怕因此干扰了耶稣对大人的事工。这一错误观念也长期存在于过去中国教会对儿童事工的认识中,把儿童主日学看作是托儿所看管孩子性质,目的是不要影响了大人的聚会。
虽然看管孩子的工作,在有些聚会中也是需要的,但却不应是儿童事工的目的。儿童事工本身应当就是教会福音事工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但儿童需要福音真理,而且还可能借儿童事工,把大人带到主的面前。象当时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其实也包括这些孩子的家长,可因此来到主面前。
随着孩子的地位,在今日中国的家庭里日见重要,使借着孩子来教会,把父母带来的情形,也日见增多。有一处教会,因为看到在儿童主日学上课时,好些家长陪同前来,在旁耐心等待;就安排同工利用这样机会,向还未信主的家长传福音。这些家长本来就对“信耶稣”存有一定的好感,经过同工们的谈道,明白原来不只孩子们信耶稣能得到今生合宜的教导,来生有永生的福乐,就是大人也同样需要福音,得到今生和来生的应许,大多很快就接受福音,全家来到主前。

2、爱护---为他们按手祝福,也是为全家祝福,借孩童使救恩临到全家。
耶稣让小孩子到他那里来,为他们祝福。我相信耶稣的祝福,不只是对孩子个人的,必然会联系到他们的父母和家庭。我们常说救恩因一人而临到全家,这“一人”既可能是家中作父母的,也可能是作儿女的孩童。
我们从耶稣接下来教导门徒的话,可以知道孩子不但可以成为主对一个家庭祝福的开端,他们本性的表现,还可以成为我们灵命反省的榜样,明白神喜悦人向他有怎样的心态。虽然耶稣没有明说,但我想我们从小孩子能学到的,应当不外乎他们对父母的仰赖依靠,思想的天真单纯;这不正是我们信仰上对耶稣应有的态度吗?

二、应当重视儿童事工。
下面我们从更多经文,可以明白重视儿童是神的一贯心意,圣经的一贯教导。过去我们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儿女在家中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地位,这也影响到教会把儿童事工看作只是为作好其它教会事工而附设的服务。今日的社会,儿女在家庭的地位已经完全改观,不但不再是无足轻重,而且是举足轻重了。虽然这有助于教会对儿童事工的重视,但也要注意,我们重视儿童的原因,和今日社会惯纵儿女的风气是不同的。社会上对儿女重视,是把儿女放在核心的地位;我们对儿童的重视,是把耶稣,把福音放在核心的地位。

1、出10:8-11 魔鬼知道与神争夺下一代的重要,儿童何去何从常会影响全家的去向。
就象我们前面提到的,耶稣让小孩子到他那里来,孩子的父母也就跟着一起来了。早在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时候,神要得回他的百姓,不愿意他们继续在埃及为奴;法老当然轻易不肯放以色列民去,他的方法就是留下妇女孩子,任凭壮年人走。按理他要留下以色列民,是要他们提供奴役劳力,留下壮年人,任凭妇女孩子走才对;难道法老连这点都不懂吗?这正是法老精明的地方,他知道只要留下妇女孩子,壮年人走不远就要回来的;如果妇女孩子走了,壮年人是怎样也留不住的。
法老在圣经里,常用来预表魔鬼的权势,也反映出魔鬼的诡计。从法老对摩西的要求,可以看出魔鬼对争夺下一代的重视。魔鬼知道得很清楚,下一代的何去何从,是可以决定整体去向的。面对魔鬼如此争夺下一代,我们又怎能不引起重视,注意对下一代的栽培教导,保护他们不被魔鬼掳去。
记得文化革命过后,三自会重新工作,各地教堂也陆续开门恢复聚会;但当时有一条十分严格执行的规定,就是十八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一律不准进教堂。常有老姊妹带了孙儿去教堂礼拜,结果因孩子被禁止而无法进去。这一无理规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教会没有年轻一代信主,到一定的时候,也就不消自灭了。

2、士2:10 忽略对下一代真理的教导,会使信仰无以为继,教会后继乏人。
以色列民出了埃及,经过四十年旷野飘流,终于进了迦南应许之地;但这里告诉我们,当那世代的人过去,新的一代起来,因不认识神而偏离作恶,遭致神的愤怒惩罚。这对我们今日信徒,是多么重要的提醒。当时老一代的人,因为刚分到产业,只想多留些产业给子孙,以至忽略了对下一代人认识神的教导;造成新一代人起来,得了产业,却失去对神的认识,这是多大的损失?光有产业没有神,这样的产业是很快就会失去的,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平安,只有哀声叹气的。士2:18
今天在信徒中,这样的父母恐怕也不在少数;只为儿女今生的物质条件和前途作安排,却忽略了他们灵魂的需要,这是多么无知的考量?希望旧约士师时代以色列民失败的历史教训,能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以为儿女的物质生活和前途作安排,但不能忽略了首先应当把他们带到主的面前来。

3、拉10:1 孩童易受感动,较少顾虑,常是聚会佈道时最先被吸引的一群。
凡有作开荒布道经验的弟兄姊妹都知道,最先被吸引来听道的,总是一群孩子;而且他们对听道唱诗的回应,也总是最热烈,最正面的。难怪耶稣要特别祝福小孩子,向门徒严正指出让小孩子到他跟前来。当初以斯拉为以色列民中有娶外邦女子而招聚大会,圣经在提到男女成人外,还特别提到孩童的参与。照例这娶外邦女子乃是大人的问题,大人需要认罪悔改;但以斯拉特别提到孩童,说明在这次聚集中,孩童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由于孩童的感情最真挚,很可能他们先哭了,才使众民无不痛哭。
这正是提醒我们,在很多事工中,不要只看到孩童闹场的一面,应当看到他们也有能够带动聚会气氛的一面,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对他们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如果只看到他们闹场的一面而驱赶他们,往往对事工只会带来亏损,失去因他们在场而造成的聚会气氛和效果。

4、申 6:6-9 带领儿女认识神敬畏神是父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保罗在他的书信里多次提到家庭对儿女教导的重要。关键的内容总是听命顺服。弗6:4但保罗的意思很清楚,顺服不是指顺服父母,而是顺服父母对他们归顺主的教导和带领。可惜今日很多弟兄姊妹随社会潮流的影响,对儿女的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应当认识这样的潮流,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
刚才我们念的申命记,更具体地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教导自己的子女。这里提到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殷勤教训,也就是要不嫌其烦地,在不同场合和情况下,都抓住机会,反复提醒他们。内容则是对神所吩咐话语的教导,直到他们能牢记在心,成为行事为人的准则。直到今日,以色列民中的虔诚人,还是把经文系在手上,戴在额上,写在门上,贴在墙上的;我们不一定需要按照他们的形式做,但总意是要抓住一切机会,随时随地都教导儿女记住神的话,高举神的话,这是神不变的要求。今天我们应当教导儿女天天读圣经,把神的话牢记在心,反复思想,成为行事为人的准则,作个端庄顺服的儿女。

5、太 10:36-37 儿女不同心会成为父母事奉主的拦阻。
如果是事奉主的同工,教导儿女顺服同心就更显得重要了;因为儿女不同心,常会成为自己事奉中的拦阻。耶稣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不是儿女要与父母为仇,而是因为自己爱儿女过于爱主,影响事奉心志,以至成了自己事奉的仇敌。
曾听一位同工说,自己背十字架,那是自己奉献,甘心情愿;但儿女没有奉献,不能勉强他们跟着一起背十字架受苦。这位同工确实道出了许多同工们的心声;在过去因事奉神而遭遇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个人怎样的苦都还能忍受,看到儿女跟着受苦,常是最不容易胜过的;以至成了魔鬼手中胁迫我们的武器。如果儿女懂事,能同心支持,还比较容易胜过;如果儿女还不懂事,往往就更不容易胜过了。
有一次听一位同工谈到,多年前因事奉主,家境贫困;到过年时,周围邻居都买肉,他儿子问他,“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买肉?”一句话,几乎使他从事奉的路上退下来。
我提这些前辈内心痛苦的经历,一方面希望今日年轻一代同工,对前辈事奉的艰难有些认识,一方面也是要同工们明白,如果缺乏对儿女从小就有真理的教导,可能有一天,因儿女无法同心,而影响我们事奉的心志。有些前辈同工,虽然事奉很有成效,自己在弟兄姊妹中也赢得名望,但儿女却不热心,甚至不信主;这恐怕和儿女从小受到今生妥善安排,却忽略对他们灵魂生命的教导,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6、西3:20 保罗亲自对儿童有教导,因为这是促进教会事工不可忽略的一环。
歌罗西书的内容是比较严肃,带哲理性的;但保罗也照样有对“作儿女”的教导,表明他这封信也是预备给年轻一代看的。我们在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上,常会首先把儿童排除在外,似乎这些事是你们不懂的,不要多问找麻烦。保罗的态度不是这样,可能信中有些内容,儿童年龄太小,还无法明白;但他们能明白的地方还是有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能明白的还要多。所以他的信也同样预备给作儿女的看的。否则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就可以有机会在少年儿童中施行他的诡计了。西2:4
由此可见,我们对儿童的教导,还不只是给他们讲讲圣经故事,有些更深一层的道理,他们也是能够明白的;对真理和错谬,他们也是有一定分辨能力的。

三、儿童和神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习惯认为,对孩童来说,神和他们的关系,需要经过他们的父母作中间媒介。虽然很多孩童认识神,确实是通过他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但当他们认识神后,他们和神之间,也就开始有直接的关系。在信仰上,他们和主的关系不是间接的。以下的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信息。

1、诗22:10 神直接是儿童的神,不是通过父母建立关系。
大卫对神就有这样的认识,自出母胎,还没有思想能力,神已经是他的神。这不是大卫自我意识告诉他的,而是因为这是真理,是他如此相信的事实。那么对已经能有一定思想能力的孩童来说,我们应当相信,神就是他们的神,他们是能够有这样的认识的;当他们还是儿童时,我们就当帮助他们和神建立直接的关系。

2、创 21:17 神乐意垂听儿童的祷告。
当夏甲带了孩子以实玛利从亚伯拉罕家中被赶出来,在别示巴旷野走迷路的时候,虽然神的使者是和夏甲说话,但却特别指出是因为听见童子的声音。尽管夏甲在这种情况下,也一定是向天呼求,但神的应允却是因童子的哀告。比较之下,神更乐意听孩童的求告;因为他们是无依无靠,除了仰赖神的拯救外,自己是毫无能力的。这正是说明,为什么在神国度里的人,都需要有小孩子的样式。

3、撒上 2:35 儿童时代就能蒙召,决定一生的道路。
圣经里除了耶稣以外,最蒙福的一对母子,应当就是哈拿和撒母耳了。撒母耳在还为童子的时候,就被母亲带去圣殿,并且留在那里学习事奉。而撒母耳虽然年幼,却能顺服母亲的意思,也就是听从神的安排。固然这和撒母耳的乐意照神心意行不无关系,但和母亲对他自出母胎就作的随时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一再强调作儿童事工的重要,很大一个原因正是在此;趁他们还年幼,对父母的教导比较愿意接受的时候,抓住机会教导他们。等他们到了青少年阶段,常会有叛逆心理,这时父母再想教导,灌输影响,就比较困难,不容易达到效果了。有一次一位母亲流着泪跟我说,她后悔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很好把他们带到主面前;现在他们长大了,对她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了。她问我有没有办法帮她向她的儿女传福音;虽然我们还是应当为儿女们祷告,但不可否认,这位母亲失去了教导儿女最好的时机,后悔莫及。

4、撒上 3:4 儿童也会得到神的话语和启示。
撒母耳被送到圣殿时,还是年幼孩童,可能以利认为这样的男孩子,只能在殿里帮忙打杂,开关殿门。有些勤快的男孩子,帮忙做打杂的事情,确实是做得很好的。但不要以为孩童只能帮忙打杂,象撒母耳就是在孩童时就有神的话临到他。我们后面也会提到一些圣经中的实例,在神圣工上有分的儿童,还不只是撒母耳一人。

5、约6:9 儿童乐意被主使用,主也乐意让他们在主事工上有份。
有些人说,因为这个孩童拿出自己的饼和鱼,感动了在场的人,大家都拿出自己所带的干粮,也就一起吃饱了。这是不信神迹的人胡说。但也确实有可能,当时除那孩童带了五饼二鱼外,其他也有人是带有饼和鱼的,只是这些人不拿出来;可能是因为想吃白食,也可能是因为看到这么多人,拿出来也无济于事。只有这个孩童,在人看是幼稚不懂事,这么多人拿出自己的饼和鱼,有什么用?连安得烈拿着饼和鱼,还跟主说,“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
虽然孩童的想法常是天真的,可笑的,不切实际的,但往往却正合主的心意;他们天真对主的信赖,正是能够被主使用的地方。我们在主的事工上,能有周详的考虑是好的;但有些弟兄姊妹因为考虑得过分,思前顾后过多,反而被魔鬼难住吓倒,最后什么事工也作不成。我们在事奉中,应当有周全的思考,但更要紧的,是把自己手中的饼鱼,交在主的手里,由主掰开使用,有完全交托信靠的心。有些在人看不可能的事,经过主的手,是会有可能使不可能变可能的。当时如果是那个小孩自己拿了饼和鱼去分给大家,那确实是算不得什么的;但因为经过主的手,就可以给五千人吃饱;使孩童也从此和这神迹一同流传下来,蒙主永远记念。

四、儿童时代是接受真理教导的最好时机。
神造人,使人在年幼时有最旺盛的求知欲,有谦卑接受教导的心态,有敏锐的思想记忆能力;因此人来到世间,如同一张白纸,从年幼起,就开始在上面画画。按照神的设计,原是希望人能画出最美的图案;可是罪权下的人,常是画出丑陋的画面。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儿女,在孩童时代就接受真理教导,也就能在上面画出按神设计的图案,就有可能使他一生,行在神旨意里,到老也不偏离。
下面就是几处这方面教导的经文。

1、箴 20:11 儿童本性天真单纯, 容易受感接受教导。
亚当犯罪后,罪进入世界,人从此在罪和死权的控制下。罗5:12今天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恶面,正是罪权势的反映。但当人在孩童时代,这丑恶面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从本性还多少有些天良的影响,反映出神最初的设计。多1:15随着年龄的成长,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导,在社会风俗、环境影响下,这一点天良也很容易被玷污泯灭,直到完全失去人性。因此我们应当抓住人在童年还比较天真单纯的机会,给他应有的教导。

2、传 12:1 儿童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是接受教导的好机会。
有人以为年青时就信主,会对不起自己,因为会损失很多人生的享受。有一次一位青年就是这样对我说的,如果我到了你这样年龄,我也会象你那样热心。现在我还需要享受我的人生。这里所谓的享受人生,其实就是指肉体的享乐,情欲的放纵。这类生活似乎令人羡慕眼红;但对经过的人,就体会到都是虚空和无奈,并没有真正的享受。
这方面最有体会的,应当是所罗门了。我们从他所写的传道书,可以知道他在经历了这世上一切物质情欲的享乐以后,得到的体会就是“虚空”。为此他的结论和那位跟我说话的青年刚相反;不是年青时应先尽情享乐一番,到老了再来信主;而是应当趁年幼时就记念造你的主。为什么呢?因为到年老时,衰败的日子也到了,即使有心记念主,为主做些什么,也已经力不从心了。可见年幼归主有多好,一生中可以多有机会事奉主,为主而活。
常听有人羡慕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一生任意妄为,最后在十字架上一悔改,就得救到乐园去了。但我相信今天那位悔改的强盗在乐园,一定是在羡慕我们,有多好!信了耶稣还给机会可以在世上为主而活;而他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想究竟应当谁羡慕谁?按照这样的认识,一个年幼时即接受真理教导,一生不偏离的人,才是最蒙福的。你说是吗?

3、箴 23:13 儿童分辨能力还不健全,需要有合宜的管教,不能放任自流。
儿童需要受管教,因为他分辨的能力还不健全,经过合宜的管教就能学得正面的知识;不应放任自流,由他自己从生活经验教训中,慢慢明白过来。向来社会上就有这样两种不同对儿童教育方法的观念,严加管教或放任自流;我们从圣经的教导看,应当是要有教导的。当然即使是管教,也要有合宜的方法,从爱出发的教育目的。箴言说的杖打,是从爱出发,只是在必要时才施行,以警戒为目的的责打,和暴虐摧残行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我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十分严厉,不听话就会受责打;当时心中只感到畏惧,但今日回顾,却深感对人生是有正面效果的。到我自己作了父亲,对杖打儿女就更有体会了。我也有用杖打管教儿子的时候,但只是在十分严重事态下,偶尔一次、两次。
记得大儿子惠临还在念小学的时候,同班一个要好同学,偷偷买了一包香烟;点了一根后,多下来的叫惠临带回家。由于我们家中无人吸烟,所以惠临并不懂香烟的利害关系;带回来后就放在抽屉里,还告诉他妈妈,他也试吸过一口。我听到了感到事态的严重,虽然惠临平时很听话,告诉他后,他一定就会还给同学,或丢掉;但我想必须严严惩戒他一下,给他留个深刻印象,一生不再染指吸烟的恶习。那次我就是用一根木条,狠狠打了他一下手心。我对他就只打过这一次,不但我自己印象深刻;最近我和他谈话,还谈到这次打手心的事,他也记得清楚,当然不是怀恨在心,而是牢记在心。我想这样的杖打,应当是有意义的。

4、箴 22:6 儿童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影响他一生为人。
我个人对这节经文的教导,是十分体会的;从小所受父母的教育,直到今日,仍然影响着自己行事为人的风格。母亲在我十二岁那年信主,以后也就把我带去教会上主日学;感谢神,直到今日,除在特殊境遇下,一般都保持去教会,保持读圣经。当然这一切都是主的怜悯和保守,但母亲对我的教导,应当也是有作用的。提后1:5

五、圣经中儿童的属灵榜样。
圣经中有许多属灵的伟人,是我们的前辈和榜样。往往我们讲到属灵榜样,就会想到“老前辈”,年长年老的人;其实也有儿童,而且凡在儿童时代就留下美好脚踪的,一般也都能一生持守正道,保持有美好的见证。

1、路 2:42-47 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问道。
关于耶稣儿童年代的事迹,只有路加福音提到他十二岁时在圣殿里问道这一事例。我们从“听见的都希奇”,可以知道他所提的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而且耶稣还有“应对”,表明不是简单提个是或非的问题,是需要经过探讨才能说清楚的。
在我这些年事奉中,经常有弟兄姊妹来问问题;从所问的问题,很容易能够分辨出问问题人的属灵光景,对真理认识程度的深浅。如果是对真理模糊不清的,叫他提问题也提不出来的;如果是一知半解的,问出来的问题总是肤浅的;只有对真理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是经过反复思想的,才能问出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
耶稣小的时候,家里应当是不会有圣经(律法书)的。当时只有有钱人家里才可能有圣经;所以耶稣从小就熟练圣经的内容,最可能读圣经的地方,是在拿撒勒的会堂。我常喜欢想象,耶稣每天下课后,从学校回家,先到会堂如饥似渴地读一下圣经;碰到看不懂的地方,就问在会堂里的人。显然拿撒勒会堂里人的真理水平,无法对耶稣这样有深度的问题,提供满意的答复;因此当耶稣有机会跟着父母来到圣殿,自然就抓紧机会,把心中的问题一一提出来了。那里的拉比,应当是代表以色列最高学府的水准了。我们不知道耶稣这三天是怎么度过的,但他投入的程度,必然是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们从这一事例,可以明白耶稣从童年时,就开始刻苦追求明白真道,昼夜思想神的话;在十二岁时,就已经对真理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有坚实的真理基础。不用说,他是儿童最好的属灵榜样。

2、创 22:6-8 以撒从小熟悉献祭的事。
以撒是亚伯拉罕老年得子,为了他把以实玛利赶走;他在家里得宠的程度,是可想而知了。一般这样的富二代,因为什么都有人为他做好,所以即使对一般常识,都会表现出十分无知可笑。我们从报上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富二代常在个人网页发表“惊人”的感慨和评论,被当作笑料引用。使“富二代”几乎成了愚昧无知青少年的代名词。
当然不是每个在富裕家庭生长的孩子都这样无知,以撒就不是。虽然圣经对以撒的事迹记载不多,但有一件事是众所周知的,就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由于亚伯拉罕在这件事情上的角色太重要了,以至以撒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常被忽略掉。圣经没有说当时他有多大年纪,但被称为童子,表现得天真烂漫,又能背柴上山,最可能就是在十二、三岁,青少年的时候。他没有象一般的“富二代”问出可笑的问题,而是问父亲“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献祭在当时是反映信仰的关键内容,他对献祭的过程和要求,都了如指掌,对事情安排也有周密的观察,反映出他从小在信仰上的认真和参与。

3、出 2:4 米利暗留意摩西的下场。
摩西生下来,父母把他暗暗藏了三个月;到再也藏不住了,就把他放在蒲草箱里,搁在河滩边。为了想知道最后的下场,他父母自己不便前去,由他姐姐米利暗远远站着观看;最后还引荐自己母亲作了摩西的奶妈。看来古今中外,人之常情,小孩子不那么容易被注意;有些大人不便的事情,由小孩子去做,就方便许多。古埃及是这样,从革命故事里知道共产党搞地下革命时也是这样,而家庭教会在文化革命中聚会时,也有用类似的方法。曾经有多少信主家的儿童,在那个时期,为主的事工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虽然事后大家并不怎么注意他们的表现,但主必记念。
米利暗因为从小就参与这么性命攸关的事情安排,不但表现出对本民族的负担,也经过事工的锻炼,使她以后成了圣经里第一位女先知。出15:20
可见我们不要小看了儿童在教会的作用;还不只是对他们寄望于将来,就在儿童时代,很可能有些事情他们能做,还是大人无法取代的。

4、撒上3:1 撒母耳自幼即在圣殿学习事奉。
撒母耳的儿童时代,是我们都已经十分熟悉的。他从年幼即在圣殿学习事奉,从开关殿门,服侍以利的殿役做起,直到被神直接拣选,集先知,士师和祭司三职于一身。当然这需要经过相当年日,经历许多磨练,不是一蹴而就的。撒上3:19-20
儿童可以从幼年时,就培养他开始作些与他年龄相称的简单事工,目的是引导他们有事奉的负担,养成参与事工的习惯。不适当地抬高儿童能起的作用,过早让儿童承担重要事工的责任,则应当避免,这是害他,不是爱护栽培他。

5、提后1:5 提摩太从小明白圣经是因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虽然儿童有可能成为父母信主的因由,但一般来说,总是父母更有对儿女施加影响的责任;在家庭教育里,母亲更常是关键的因素。提摩太的成长,固然和保罗的精心栽培分不开;但根基却是从小在家中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
我自己也有相仿的经历,我们家原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母亲虽不烧香拜佛,但也恪守妇道,按时祭祖。1948年在一位朋友热情邀请下,第一次进礼拜堂听道,就接受了福音。这以后她就十分热心向亲友传福音,也尽量把家人带去教会。当时我十二岁,还是在比较肯听父母话的儿童时代,就乖乖地跟着母亲去教会上主日学;从那时起就使我打下了信仰的基础。母亲在那一年年底时,因飞机失事去世;这以后母亲留在我印象里的教导,就成了我怀念母亲的具体动力,促使我从小就养成每天读经,早晚祷告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当然这一切都是神的怜悯和保守,借母亲教育影响的配合体现出来。

六、儿童事工的内容。
我从小有参加主日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一生事奉中,教儿童主日学却只有偶尔几次的经验,对儿童事工教材应有哪些内容,不是我能够教导的;在这套工人培训教材中,会放上这一课,纯粹是为教材配套的需要而勉为其难。这里只是按照圣经教导,提出几点作儿童事工时当注意的真理原则,供弟兄姊妹参考。

1、约壹 2:13 约翰在教导时有专对少年人的内容。
约翰所写的书信里,特别提到对少年人的教导和提醒;虽然父老和少年人都同样信主,在同一教会,但却会有不同表现,不同属灵的需要。所以教会应当应可能设立专对儿童青少年真理教导的事工。其实教导的内容,不分老年少年,并没有不同,但针对不同的年龄层,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这是正常而且必要的。

2、提后3:15-16 鼓励他们从小养成读圣经的习惯。
儿童尚在接受教育阶段,智力也还在启蒙中,他们读圣经时能明白的必然十分有限;但使他们从小养成读经的习惯,使读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基本内容,却是对他们一生都能有正面的意义。而且圣经是神的话,是生命的粮,儿童只要按时读经,同样能使他们灵命得供应的。
由于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所以一提再提;在我一生和事奉中,按时读经给我带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就如保罗告诉提摩太的,圣经不但有使人得救的智慧,而且也指导人有美好的道德品质;所以鼓励儿童养成天天读经的习惯,乃是对他们最好最重要的教导内容。

3、诗 71:5 教导他们凡事仰望依靠神。
孩童许多事情都还不能独立思考,独自去做;通常都会对父母有依赖思想,这是出于人的天性,是正常的。而今天许多做父母的,因尽量在各方面都为儿女作最好的安排,更有增加孩子对他们依赖的趋势;使这些孩子到了必须独立生活时,不知如何应对生活要求。
教会的儿童事工,既需要提醒做父母的不要宠坏孩子,更应当把儿童的“依赖天性”,健康地引导到向神的依赖。而向神的依赖,具体的内容就是向神祷告交托;因此教导儿童养成凡事祷告,向神仰望交托,就成了对儿童教导的基本内容。和读经一样,从小养成祷告的习惯,能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他们一生带来说不尽的好处。
我母亲对我的教导,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跪下祷告,把新的一天交托主手,求主保守不要偏离正道,行主所不喜悦的事。晚上睡前不忘跪下祷告,反省一天的生活内容,有不合神心意的地方,求神饶恕。另外还要饭前谢恩祷告,养成凡事有感恩的心,承认一切都是从主而来。申8:17-18这些似乎都只是生活中的细节小事,但从儿童时代就养成这样祷告的习惯,对人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4、太 21:15-16 学会向神欢呼赞美。
耶稣最后骑驴进耶路撒冷,来到圣殿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都已经处心积虑要捉拿他。当时在场的百姓虽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在这样形势下都保持沉没;唯有孩子不懂得利害得失关系,照样因耶稣洁净圣殿,医治病人而欢呼喊叫,大声赞美。
孩子总是比较单纯,容易流露出真实感情的;而且他们的性格,就是喜欢唱唱跳跳,造成欢乐歌舞的气氛。对儿童这样的表现,如果放任自流,也会造成不合宜的纷乱喧闹场面;如果善加引导,就能使他们从小对神有感恩的心,因心被恩感而歌颂神,真正对神“完全了赞美的话”。?

5、彼前 5:5 孝敬父母,尊敬长者。
我们的传统文化,向来就是崇尚孝道的,这方面圣经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完全一致的。早在十条诫命里,就把孝敬父母列为与人关系里的第一条;前面四条都是指与神的关系。但为何过去社会上却总是指责信徒,信了耶稣就不讲孝道呢?我想关键是对“孝”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理解而造成的误会;也不排除有些人本来对信耶稣有反感而借题发挥。
我们中国的孝道,很讲究礼节上的表现,对长辈当面必须唯唯诺诺,躬身下跪;也包括对死去祖先的祭拜。但正由于注重了礼节,在行礼如仪后,就容易产生已经尽孝的心理,不再有实际孝行。圣经中对孝道的教导,则以“听命顺服”为关键内容;虽然礼仪也是重要的,但不能代替对长者的听命顺服,这才是更有实效的孝敬。
所谓“父母教导”,归根结底还是指要顺服圣经的教导。象保罗提到儿女要听从父母,但接下来立即补充说,父母的教导必须是“照着主的教训”。弗6:1-4可见圣经教导要听从顺服父母,不是指要顺服父母自己的意思,而是父母所教导圣经的话。圣经没有给作父母的有这样的特权,即使违背真理的教训,儿女都得听从。
明白了这一理解的差距,就可以明白为何同样都讲孝道,社会上会有信耶稣就不再孝敬父母的误解。当礼节上对孝敬的要求,有违背真理的地方时,不等于改变礼节方式,就不可能保持孝敬的实际;当父母的要求不符合真理原则时,不听从不等于就失去孝敬父母的心意。我们不祭祖,不向死人跪拜,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享受不到祭物的。至于向活着的父母跪拜,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提升,基本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实在有些偏远地区的风俗,还把这看作是唯一表现对老人尊敬的礼节;我个人认为,虽然不值得提倡,还是可以尊重的。
当我们能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孝道时,我们也就能有正确的内容,来教导儿童孝敬父母,尊敬长者了。

6、诗119:9 从遵行神的话而知道该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诗篇119篇是圣经中最长的篇章,在我青少年时代,每次读经到这里,总感到是个负担,要读不完的读;也搞不清里面到底讲些什么,能讲不完的讲。
到我能掌握这篇诗的内容时,才明白它之所以这么长,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篇诗的中心主题就是从各个方面,指出神话语的重要和功用,反映诗人从神话语得到的教导和饱足。正是由于内容太重要、太丰富了,才使诗人讲不完地讲,成了全本圣经最长的篇章。而且从表达的口气,诗人借回顾自己人生的经历,深深体会神话语给他带来的影响和造就;一面他是借祷告向神感恩,一面也是以自己的体验,诚恳勉励年轻一代,应当渴慕神的话,遵行神的话。
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来读这篇诗篇,不但自己容易明白其中所包含丰富宝贵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成为家庭对子女,教会对儿童的实用教材。其中所讲的每一点,都是勉励和提醒少年人,为什么要对神的话有渴慕追求,信靠遵行。就如刚才所念的这节经文,勉励少年人明白,要想有圣洁的行为表现,最好的方法,就是渴慕神的话,遵行神的话。

七、儿童事工的方法。
以下是对具体作儿童事工时的一些真理原则建议,是从我对这一事工的观察所得,仅供弟兄姊妹参考。

1、掌握儿童心理。
社会上对老师的培育,有专对幼儿教育的幼儿师范;因为儿童有许多心理特征,和成人不同,幼儿师范的专长,就是需要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
教会的儿童事工也是如此,虽然事工的目的,是为教导福音真理,和成人事工没有什么不同;但因为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导的方法步骤上,就需要考虑怎样按照儿童的这些特征,因势利导,达到有效的真理教导目的。这些特征都是儿童天真的表现,只要好好加以引导,就能成为接受教导的动力。

1)好学。
儿童有旺盛的精力,也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神造人时就安排好的天性,为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好准备。教会的儿童事工也就是要借儿童好学的特征,把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到对真道的渴慕上,使他们在信仰上,从儿童时期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打好信仰的扎实基础。

2)好动。
儿童因为精力旺盛,所以难免好动,而老年人因精力不够,自然倾向少动、不动;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在作事工时,应当按照不同对象的特征,采用合宜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儿童的特征是无法长时间安坐不动的,因此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不能长篇大论;他们听不到几分钟,就已经坐不住了。这不是他们不听话,而是生理正常反应。
因此教导他们时,必须采用多变的方法,给他们过一会就有一点小变化,然后再回到要讲的内容。比如问他们一个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他们都会踊跃举手,争取回答。其实这也是让他们已经累积起来的精力,得到发泄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他们忍不住的好动,看作是捣乱不听话,因而指责惩罚,就会使他们天真的积极性受到不应有的打击,这是必须注意避免的。

3)好问。
儿童正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想知道,因此总会有提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不但喜欢提问题,还喜欢相互回答问题,不会象成人那样思前顾后,怕回答错。因此我们对他们的教导,应当要多给他们有提问的机会,也尽量让他们相互间自己来回答。最好的方法,是用启发式的,讨论式的,问答式的。如果做老师的,自己也带些孩子气,就能和他们有更良好的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4)好胜。
孩子还有一个特征是好胜,他们的好胜是出于天真无邪的本性,当“胜”的时候,雀跃欢欣,“败”的时候,虽然失望,但很快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寄望于下一次的胜利。他们比较不会象成年人在“好胜”驱使下,因嫉妒而衍生出各种人际问题;他们的单纯使他们还不会把利害得失看得那么复杂。因此他们的好胜心理是可以加以鼓励,善加利用的。
在教导他们时,采用竞赛的方法,常能达到使他们认真积极参与的目的。不论是出席率、爱清洁这类举止仪态要求,还是背经节、做作业这类跟教导直接有关的要求;采用评比表扬的方法,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在利用他们好胜心理时,也需要顾全到每个儿童的自尊心。评比中当表扬先进时,怎样使其他儿童既感到羡慕,又不感到难堪,那就是考验当老师的智慧了。

5)好奇。
儿童因为是从对世上事物一无所知,到逐渐明白知道的;在过程中难免会充满好奇,存一探究竟的心理。我们在教导他们时,应当利用他们这样的心理,提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帮助他们在好奇心理驱使下,对真理产生渴慕追求的心意。

6)好玩。
孩子也都好(贪)玩,他们的年龄和心智,使他们还无法适应严肃的思考;他们敏捷的思路,使他们喜欢多变的内容;所以游戏总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儿童的“好玩”,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容易发展成贪玩、乱玩,造成负面的行为表现。因此我们的儿童主日学对他们必须有正面的引导,在上课时不忘穿插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内容。

2、按照接受能力。
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在教导他们时,应当掌握他们的心智能力程度,内容不要太理论教条,表达不可太深奥难懂。

1)使用他们能懂的语言词汇,不要用深奥难懂的成语典故。
虽然引用成语典故,在向大人讲解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能够帮助说明问题;但在教导儿童时,应当考虑他们对这些成语典故的理解能力,可能讲了只会使他们对所听的内容更加糊涂。即使是比较浅显的成语典故,如果引用了,也当注意是否需要做些解释,使孩子们听了,能真正掌握明白意思。

2)引用符合他们生活天地的比喻故事,不要引用太过人情世故的事例。
儿童还没有步入人生的坎坷艰辛阶段,仍然保持在天真单纯的生活天地。当我们在讲比喻故事时,应当是讲简单易懂,反映人性正面的内容;在引用事例时,不要太过人情世故,是他们无法明白体会的。我们对儿童要讲的道理,和对成年人的教导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法,讲解的过程,应当适合他们能明白的程度和范围。

3)教导适合他们知识程度的主题内容,避免探讨不合宜的社会问题。
人际关系的复杂,还不是孩童能懂得的;很多社会问题的是非,不是简单一两句话,用对和不对就可以下结论的。孩子们的理解往往是幼稚的,就象看连环画,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不知人间更普遍的,是好中有坏,坏中也可能有好的。因此我们在教导他们时,对那些是非不那么明显的的事情,就应当避免和他们探讨,使他们过早受影响,被误导。

4)按照他们心智的接受能力,以轻松的内容和严肃的主题(如罪等问题)穿插教导。
由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也是以真理为目的,所以无法完全避免提到严肃的主题,如罪的问题。虽然如此,我们在教导时,应当尽可能把严肃的主题讲得深入浅出;同时也配合一些轻松的主题,在教导时穿插交替进行。也可以借唱诗舞蹈等活动,把气氛调节一下。

3、运用诗歌舞蹈。
儿童唱诗带有舞蹈动作,表现出天真自然的本性。这和今日有些弟兄姊妹在唱诗时崇尚动作,甚至聚会中学习舞蹈,认为是反映圣灵的作为,是完全不同意义的事情。

1)内容要纯洁朴实。
主日学教导儿童唱诗跳舞,不是文娱活动,目的应当围绕帮助他们认识神,明白真理;因此在内容上不能太过通俗化,世俗化,纯粹以追求娱乐性为目的。不论诗歌还是舞蹈,都必须是纯洁朴实的,舞蹈往往是为配合诗歌,而诗歌的内容,则应注意包含一定的真理要求。

2)曲调要易学易唱。
儿童主日学的诗歌舞蹈不是音乐训练,乃是利用儿童喜欢唱唱跳跳的本性,达到真理教导的目的;因此曲调不要太难唱,舞蹈动作不要太复杂,必须是适合每个儿童都能参与的。同时诗歌的曲调也应避免借用市俚鄙俗的流行小调,虽然容易上口,却容易产生不健康的联想;不但在儿童单纯的思想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给社会上的人听到,也会招惹非议,失去见证。

3)动作要健康大方。
儿童舞蹈的动作应当健康大方。当在教导时,我们必须记住两个原则,一是这些只是小孩子,一是这是在教会里。因此即使是被社会接纳的文化,认为正常的艺术表现,也不一定就都适合儿童们的动作。儿童自己对此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作老师的则有责任对舞蹈动作作出合宜的取舍。

4)方法要穿插多变。
儿童喜欢新鲜,即使唱诗跳舞,若能在方法上穿插多变,会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如唱诗时的轮唱,对唱,即使唱得不很整齐,却能带来热烈的气氛。

4、教材丰富多彩。
儿童主日学事工的效果,教材常是关键性的;最常听到主日学老师反映的问题,就是缺乏教材。教导成人,只需一本圣经,而且是可以一辈子教下去的;儿童则不行,虽然内容也是离不开这本圣经,但却不能直接以圣经为教材,是需要有经过编写的主日学教材。更不容易的是,儿童主日学教材要图文并茂,而且也需要经常更新,不能老是同一教材,用了又用。
过去很多教会因为考虑到办儿童主日学的这些要求,负责同工对这一事工又感到难以胜任,因此总推托没有人手,没有条件,迟迟不愿开办。现在这一情形已基本改观,一般家庭教会都能把儿童主日学当作重要事工来安排;但这些要求仍然是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弟兄姊妹一起来关怀,协助解决。

1)内容应真理知识品德并重。
这是教会的主日学,所以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以福音真理为最基本要求;但由于儿童正在人生的学习充实阶段,所以有些有益的知识,品德礼仪方面的教导,也是必要的。这些原应是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但教会的儿童主日学,却能起到关键的补充增强作用,达到一般学校达不到的目的。这也常是家长们愿意把孩子带来教会上主日学的原因。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怎样把真理教导,既和有益的生活知识,道德观念结合,也引导儿童明白,相信耶稣才是得到生命改变,活出美好人生的根本。

2)表达应浅显易懂图文并茂。
主日学教材不能全是文字,必须配以插图,达到图文并茂,才能对儿童有吸引力。这些插图应当反映出儿童的童心,是能和儿童天真无邪良善谦和的本性相呼应的。我曾看到有教会儿童读物,内容倒是结合圣经的,但图画的形象,却使人看了感到丑陋狂野,很不舒服,完全没有“童”味。据说这是现代潮流的漫画;可能我是落伍,但社会的现代潮流不一定对,更不一定适合教会事工。希望我们的主日学教材,是能够陶冶儿童天真无邪仁慈本性的。

3)利用手势动作玩偶器材等教具。
有些儿童主日学老师在事奉上尽心尽力,在教导儿童时,不但使用教材,也利用手势,自制玩偶教具,使课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他们的努力事奉,应当引起全教会弟兄姊妹的赞同和支持;他们费心费力的劳苦,必蒙神的记念。我衷心为他们献上祝福和感恩;愿神兴起更多这样有智慧又尽心的儿童主日学老师,他们是神忠心有见识的仆人。

4)在使用电子器材时必须妥善教导,正确引导。
十多年前开始编写本课大纲时;电子时代已经开始,但还没有象今日这样普及和先进。当时我就感到,这些电子器材虽然可以发挥十分宝贵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妥善的教导,正确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反面效果。从今日的情形看,就更是如此了。
今天电子产品不但在科技上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就是在人们生活中,也已经发展到须臾不离的地步。它给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严重,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担忧。这类社会问题当然不是儿童主日学需要探讨的,但这一问题却会影响到主日学的正常进行。当孩子人手一(手)机,到处都不停地玩电子游戏时,也难免会带到儿童主日学来;如果不及早注意,予以制止,必然会给儿童主日学事工,带来负面的影响。当然这方面问题的处理,需要有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往往家庭教育的配合是不可少的。